熱疾病種類 |
熱中暑(Heat stroke) |
成因 |
熱衰竭進一步惡化,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失調(包括體溫調節功能失常),加劇體溫升高,使細胞產生急性反應 |
常見症狀 |
- 體溫超過40 oC
- 神經系統異常:行為異常、幻覺、意識模糊不清、精神混亂(分不清時間、地點和人物)
- 呼吸困難
- 激動、焦慮
- 昏迷、抽搐
- 可能會無汗(皮膚乾燥發紅)
|
處置原則 |
在等待救援同時:
- 移動人員至陰涼處並同時墊高頭部
- 鬆開衣物並移除外衣
- 意識清醒者可給予稀釋之電解質飲品或加少許鹽之冷開水(不可含酒精或咖啡因)
- 使用風扇吹以加速熱對流效應散熱
- 可放置冰塊或保冷袋於病人頸部、腋窩、鼠蹊部等處加強散熱
- 留在人員旁邊直到醫療人員抵達
|
|
熱疾病種類 |
熱衰竭(Heat exhaustion) |
成因 |
大量出汗嚴重脫水,導致水分與鹽份缺乏所引起之血液循環衰竭,可視為「熱中暑」前期,易發生於年長、具高血壓或於熱環境工作者 |
常見症狀 |
- 身體溫度正常或微幅升高(低於40oC)
- 頭暈、頭痛
- 噁心、嘔吐
- 大量出汗、皮膚濕冷
- 無力倦怠、臉色蒼白
- 心跳加快
- 姿勢性低血壓
|
處置原則 |
- 移動人員至陰涼處躺下休息,並採取平躺腳抬高姿勢
- 移除不必要衣物,包括鞋子和襪子
- 給予充足水分或其他清涼飲品
- 使用冷敷墊或冰袋,或以冷水清洗頭部、臉部及頸部方式降溫
- 若症狀惡化或短時間沒有改善,則將人員送醫進行醫療評估或處理
|
|
熱疾病種類 |
熱暈厥(Heat syncope) |
成因 |
因血管擴張,水分流失,血管舒縮失調,造成姿勢性低血壓引發,於年長者最為常見 |
常見症狀 |
- 體溫與平時相同
- 昏厥(持續時間短)
- 頭暈
- 長時間站立或從坐姿或臥姿起立會產生輕度頭痛
|
處置原則 |
- 移動人員至陰涼處休息
- 放鬆或解開身上衣物並把腳抬高。
- 通常意識短時間就會恢復,待恢復後即可給予飲水及鹽分或其他電解質補充液。
- 若體溫持續上升、嘔吐、或意識持續不清,則立即送醫。
|
|
熱疾病種類 |
熱水腫(Heat edema) |
成因 |
肢體皮下血管擴張,組織間液積聚於四肢引起手腳腫脹,一般暴露在熱環境後數天內發生。 |
常見症狀 |
|
處置原則 |
- 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失,不需特別治療,但可能遲至6週才消失
- 可以腳部抬高及穿彈性襪等方式,幫助組織液回流
|
|
熱疾病種類 |
熱痙攣(Heat cramp) |
成因 |
當身體運動量過大、大量流失鹽分,造成電解質不平衡 |
常見症狀 |
- 身體溫度正常或輕度上升
- 流汗
- 肢體肌肉呈現局部抽筋現象
- 通常發生在腹部、手臂或腿部
|
處置原則 |
- 使人員於陰涼處休息
- 使人員補充水分及鹽分或清涼飲品
- 如果人員有心臟疾病、低鈉飲食或熱痙攣沒有在短時間內消退者,則尋求醫療協助
|
|
熱疾病種類 |
熱疹(Heat rash) |
成因 |
在炎熱潮濕天氣下因過度出汗引起之皮膚刺激 |
常見症狀 |
- 皮膚出現紅色腫塊
- 外觀似紅色水泡或疱疹
- 經常出現於頸部、上胸部或皮膚皺摺處
|
處置原則 |
- 人員盡可能在涼爽且低濕環境工作
- 使起疹子部位保持乾燥
- 可施加痱子粉增加舒適度
|
|